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第630节(2 / 3)

加入书签

有些特别,因为烈士碑前来了一队人马,轿子光鲜亮丽,一看就不是寻常之人。

百姓们不敢靠近,只敢远远看着。

杨一清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到这里他不该继续坐轿,所以每一层阶梯都是他自己爬上去的,边上只有他的儿子杨质庵扶着他。

杨一清没有家人在朝为官、更没有人从军。

这一趟他是为了纪念自己当初的好友。

他曾任三边总督,也是与鞑靼打过仗的,手底下曾有一参将名为左和,曾经救过他的命,但最后不幸战死。

杨一清无比虔诚,他在碑前自言自语的说:“左兄为国殒命,幸得圣天子在朝,有此碑,望左兄能在九泉之下含笑。”

说完以后他叩首再拜。

临走时,望着一个一个登梯祭拜的人,杨一清若有所思。

天子此事行的方正,虽然营造石碑费了不少钱财,不过能让那么多人在此心怀忧思,也算是一桩功德事。

为国战死被上上下下的人所纪念,当然会更加激发前线将士的士气,同时有天子主持,这也是一种荣耀。

大明百年来的以文抑武,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杨一清自己都能感觉到,因为皇帝的支持,不少勋贵现在也开始重温‘旧日时光’了,他们一手拿着从海贸上分得的银子,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手安排家中子弟进入军中,赢得战功。

而在朝堂之上,以成国公为首,又支持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军事活动。此外,像新封靖虏侯、平海伯和威宁伯这都是在朝堂上能发出声音的勋贵。

正德十年的气氛,已经和当初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阁老,回府还是去内阁?”

“去内阁吧。”

“是。”

杨一清越来越明白了,天子是又要文治、又要武功,文治方面自然是百业兴旺,武功则仍不止于目前的疆界,这其中的纽带就是先前提到的产业二字。

到内阁的时候,关于这两个字的会议正在进行之中。

他从门外径直走进去,见到众人迎接他,他直接摆摆手,“继续。”

是少府顾人仪在讲,他说:“……发展产业无非是三个环节,种植、制造、售卖。前两个都好说,棉花不够可以买,工厂不够大,少府可以出资扩建,关键在于一定要能卖出去。将来,我等与陛下禀报,这肯定也是其中的关键点。”

“顾少府可有良策?”

“在下已经命人试制了棉布,在内陆虽说商业氛围不浓,不过几个大城仍然有一定需求,再者,在下以为能否向陛下申请,将棉布列在此次西域贸易使团的外销物品之中,试一下。”

是的,天子已经在筹备向西域派遣两路人马。一路是修筑、扩建城池的人,那里要进行汉化建设,语言是一方面,其实建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所以周尚文很缺这种人。

另外,天子要向西域派遣贸易使团,将大明的茶叶、丝绸都带过去,想办法换回西域的战马。

商路通了,那就做生意,各取所需,商路不通,周尚文再他妈给老子打。

杨一清听了几句,随后说:“要不要请平海伯也在南洋试一下?”

产业部

顾佐站了起来,面向杨一清和王鏊,“阁老,平海伯那边已经开始试售棉布了。”

“喔?成效如何?”

“棉布更便宜,更柔软,当然是效果很好。正德九年首次出海,已售出二十万两。”顾佐看了眼顾人仪,“当然在大明和西域尝试一下也是好事,不过棉纺织业的潜力在下以为已经是确定的了,不需再过于谨慎。所以,应该议一议在何处扩大棉花的种植,同时又该如何扩大出海的规模。”

这实际上就回到了邢观当初的设想上来。

扩大种植、扩大出海规模,这都是说得很容易的事,实际上要想增长的速度快,就要人为的干预。

民间并不知道海贸之中棉布也很赚钱。等他们知道,再考虑是否投资,然后真的筹建作坊、想办法再出口,实际上要个两三年的周期的。

但是以官府的手段来运作,则要快很多。

少府这边马上就可以招人开厂,棉花么,也可以加紧从各地购买,同时还要协调船只运力。

这些事做起来顺理成章,看似不难,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声音进行调度指挥,效率就会下降很多。

“既然如此,倒不如专门设一布商。”杨廷和出声建议道,“政令多头,总显得混乱,如同粮商一样,少府之下可再设布商,不管是什么事都从一条路走、听一个声音,这样会不会好些?”

恩,杨廷和脑子总是会清楚一些。

王鏊赞同,“这个建议不错,理应纳入章程之中。”

……

……

内阁为了棉纺织业已经商议了小半个月。

十月,皇帝吩咐侍从室专门空出一个下午的半天,随后内阁携领主要官员入乾清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