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第216节(2 / 3)

加入书签

镜,眺望观察襄阳南城城墙上的形势。

随后慢慢移动,隐藏在真武山临近城墙的山腰之下,等待时机。

至于城外的明军,依旧与往日无二,开始组织攻城,炮火齐加,鸣响厮杀声不断。

直至黄昏

晚间后,李过又点检三千精锐,分为六支,每支五百甲士,抬着数十艘小舟、竹排,先后在各城门外发起夜袭。

当然,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但明军的攻势相当密集,自酉时(十九点)以后,直至丑时(凌晨一点至三点),六支部队,轮流发起袭击,让清军疲于奔命。

但丑时以后,也许是明军“力乏”,攻势逐渐转弱,最后停息下来。

济尔哈朗总算松了一口气,此时已经是深夜凌晨,还有一个多时辰就天亮了。

明军也撤回宿营,不来打扰,眼看是休整去了。

济尔哈朗才命令城上守卫注意留下人看望后,回去休息。

而此时,其实才是守城清军最为松懈的时候,大战刚刚过去,又是午夜时分,众人自早晨开始,厮杀、警惕良久,精神过度紧张,如今大多都松散下来,又兼之前夜袭的明军已经被击退数波,眼见就要天亮,肯定不会再来了。

就算再来,按照之前那几百人的规模,也不难被发现。

但当此之时,却是马宝等人行事的机会……

-------------------------------------

三十人为了不造出声响,并未着铁甲,只是裹有轻便的皮加衬在内里而已,外面则用黑布衣袍罩好,既能在夜里能够藏身,也能防止发出声响。

至于钢刃兵器,也用薄布裹住,其实他们也并未带长柄兵器,只是人手一柄短刃而已。

除此之外,另有双管火铳。

只不过这三十人手中的火铳形制颇为怪异,乃是锦衣卫专门提供的,马宝拿到手后,好奇把玩了良久……

这玩意,怎么没有火绳啊?

这个问题也是马宝一开始,向身侧那位作为自己副手,名叫程横的锦衣卫百户所问。

马宝虽然年轻,但十三岁就跟随民军四处流窜作战,多年以来,也算是身经百战了,对于各种火器并不陌生。

但手中这种,没有火绳,扳机上面,只是用钢制钳口,钳着一枚火石的短发火铳,还真是第一次见。

事实上,自生(燧发)火铳的研制,在明朝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玩意的思路本来就不难想出,大家伙都有过用火石燧发代替火绳引火的尝试。

问题在于,效果都不怎么样。

是的,燧发枪刚刚被发明时,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是被嫌弃的东西。

崇祯八年,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所撰写的《军器图说》中,就有自发火铳的详细介绍。

“铳遇风雨不便,凡铳必先开火门,乃可对敌举放。往往有被风雨飘湿而不能一发者,有未及照星而误发者,须将龙头改造消息,令火石触机自击而发药得石火自燃,风雨不及飘湿,缓急可应手。”

这种东西好处多多,一方面不用害怕像之前清明时节那种空气潮湿,或者是刮风、天气冰冷,导致火绳难以激发的情况。

同时也能免去临战时,必须要携带火种,还要先点燃火绳的麻烦,颇为省事,能大大提高效率。

但唯一的问题是,早期的燧发枪,击发率相当可怜……

在技术成熟之前,早期燧发枪的哑火率,高达四成以上,每十支火铳一同激发,其中四五支都得哑火。

这玩意怎么用?

其实在这时候很早以前,中西方的工匠们,都各自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燧发枪的设计与结构,这玩意本来就没啥高精尖的东西。

但燧发枪的哑火是个技术问题,燧石问题、火药问题、机械问题,都得慢慢尝试,在实践中慢慢改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以至于历史上最早的燧发枪,在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出现,但等技术完全成熟,并且广泛应用,却是一百五十年以后的十七世纪末的事情了。

这个工作,武备局从光烈三年就开始立项了,至今已经弄了四年,也的确搞出了不少成果。

首先是改良击发火药,还有枪机的机械结构与燧石质量。

最后做出了一批样品,包括步枪、短铳、双管短铳等等。

不过还没有建立规模生产,毕竟靠少数优秀工匠,反复打磨弄出来的产品是一回事,按照标准规范,利用车床、水力、畜力,一天制作上百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三十支专门调来的新式双发短铳,也算是实战检验的样品了。

一般情况下,工部但有新出炉的新鲜古怪武器,锦衣卫往往都是第一个用的,所以锦衣卫的不少装备,马宝等人还真是黄花闺女上花轿,头次见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