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第103节(1 / 3)

加入书签

具体来说,是鞑靼、瓦剌!

没错,南京城距离鞑靼、瓦剌很远,一旦他们闹事,侥幸打过长城,打到了北平城下,南京城也是安然无恙,毕竟还有淮河与长江挡着呢,那些骑马的人,总不可能飞过长江来吧。

所以,从帝都的安全性上来说,南京的安全指数是不错的。

可是,大明帝国,不止是帝都这一片地方,北方大片的领土,都是大明的,那里的子民,也是大明的子民。

若是鞑靼、瓦剌再次占领北平府,那将会造成事实上的大明割据,形成两个国家势力的对峙。

到那时候,大明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南宋了,而南宋的命运有多悲惨,崖山的海,是最清楚不过的。

一旦北方防线被突破,鞑靼、瓦剌完全可以在一个月之内杀至北平城下。

等到消息传入南京,再从南京准备好大军,然后出兵北上,这些人到了北平城外,打的很可能不是防守战,而是攻坚战了。

太过南方,无法及时应对北方威胁,这是大明京师最大的问题。

明代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而且还不止一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在土木堡歼灭大明主力三大营,俘虏明英宗朱祁镇,同年十月十一日打到北京城下。

这个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凭其勇气、智慧,率二流三流“预备队”保卫了北京城。

一百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再一次打到了北京城下。

道士皇上也慌了,好在俺答没文化,被明朝一顿忽悠,加上“残掠人畜二百万”,够本了,也便回家了。

否则以当时的北京城几万老弱病残,基本上便是三鼓而下。

试想,若是北京城只是一座寻常的城,而不是大明帝都,那大明的北部领土,如何还能守得住?

等南京派兵过去,春花都可以吟成秋月了!

从大明的存续、政治、军事方面来看,南京城,根本不适合作为帝都。

朱元璋雄才大略,极有军事目光,他自然是清楚这一点的,别看大明朝是在洪武元年即1368年开国,改应天府为南京,但开国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南京都不是京师。

确切地说,有京师之实,无京师之名。

直到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才改南京为京师,这才确定了南京的京师地位。

朱元璋一开始也在犹豫,到底是选择在哪里为大明国都。

摆在桌案上的是四个选项。

第一个,脚下的南京,即金陵。

正如谋士叶兑所言:“定国都于金陵,可以向南拓地,若向北拓地不利,可守江淮。”

第二个,开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明代初期的那几年,南京是应天府,而北京便是开封府,不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很希望在开封建都,亲自考察了两次,只可惜,开封被打烂了,加上水路淤塞,陆路不畅,粮食运输是个大问题,不得不放弃。

第三个选择,便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龙起之地,好啊,干吧,就这里了。

于是,从洪武二年开始,至洪武八年,眼看着中都凤阳要收尾清渣,验收之后便可以拎包入住了,朱元璋突然下令,不建了。

好了,这是烂尾楼。

第四个选择,长安。

派大儿子朱标去勘察,结果朱标回来就挂了。

朱元璋伤心欲绝,也没了迁都的心思。

现在轮到朱允炆了,也必须考虑国都的问题。

要,不要,要……

站在城墙之上眺望远方,朱允炆不禁有些悲愁。

迁都不是说走就走的旅游,挥挥手,除了城池带不走,大部分家当都得带走。

现在还不是迁都的时候,远远不是。

但都,是一定要迁的!

朱允炆猛地拍打城墙,笃定的目光盯着远处苍茫,沉声说道:“以北平府、南京府为中心,建大粮仓,以备北征之用。”

“遵旨。”

解缙与黄子澄答应下来。

朱允炆携解缙等人沿城墙而行,权当是视察防务。

“解爱卿,苏州府姚善的奏折,你认为如何?”

朱允炆问道。

解缙苦涩地说道:“皇上,姚善所指问题,北平布政使张昺也提到过,从当下来看,路引制,确实是不利民商。只是,路引制的存在,也有其优势,便以沿海之地来论,若无路引,倭匪岂不是可以轻易入城,若在城中作乱……”

朱允炆皱了皱眉,道:“这倒是问题。”

解缙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皇上,不止倭匪,便是私盐贩子、刑罪之人也可轻松穿州过府,鞑靼、瓦剌也会派人潜入。若完全废除路引,农户入城作工、经商者众,田地荒芜之下,会不会降低税赋?”

“臣言说这些,自是忧其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