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第264章(1 / 2)

加入书签

汉武帝时空,刘彻经常离宫游玩,因此大多都让身边的中人主管着一些机密事务,他还开启了西汉让宦官掌管尚书(管奏章文书的官)的先河,设置了“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仆射”等官职。

他让身边亲近的内侍替他出纳诏令以及掌管内朝一些琐碎但又机要的事务,以往只觉着方便,但如今再看这后人游戏,却又心中有所不安了起来。他并不知道,他设置的这些官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宦官领衔中枢的先河,也为后头历朝历代提供了模范。

刘彻看了眼正在边上替他整理大臣递进宫中奏疏的内侍,又看了眼仙迹那笑个不停的明朝特色,默默叫停了那个内侍,不动声色将其挥退出去。

他琢磨着,那不用内侍,这些活儿难不成要他自个干?有没有法子能叫宦官干活又有不会养大他们野心的好法子呢?

与刘彻有相同危机感的还有唐中期以后宦官权利大大加强的时空,毕竟唐中后期的宦官甚至掌握了神策军等禁卫军,连军中要职都有太监的身影,他们甚至可以拥立皇帝、杀皇帝。

因此,所有人都被那句“狗阉党,不得好死”骂得是满头大汗。

而最沉默的是此时的大明时空。

尤其是建立了东厂西厂,同时皇帝的确是几十年都不上朝的嘉靖年间,所有能够看见的人,都觉得自个脸上被扇了一巴掌。

这含沙射影地,骂得可不就是他们的皇爷么?

这后辈可真是玩闹起来……什么都不怕呀!他们即便是对皇爷成天炼丹求仙满腹牢骚,又哪里敢漏出一点?

不过后人都已“站起来”了,自然也不必顾忌那么多。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脸已彻底黑了,他先前便对仙迹曾经说过的明末吏治败坏、腐朽透顶等事情耿耿于怀,只是比起老四造反这件事来说,这个问题被他压在了后头,只想寻机再问问。

而此时,似乎已经不必问了。

大明的沉疴弊病就在这三言两语的嬉笑怒骂、打闹玩笑中袒露无疑。朱元璋还记性很好地想起了很早之前,林菱讲张居正的时候,提起过一句话:“连万历身边的大伴冯保,都成了张居正的政治盟友。”以此来佐证这个张居正,并非那等固执古板的酸腐文人,当时朱元璋没有在意这句话,如今想起来却愈发觉着胆寒。

在仙迹的描述中,张居正这个内阁首辅,权倾朝野,不仅掌控着皇帝,也掌控着朝堂,其地位、权势已形同宰相。

但这样一个人,却还要放下身段结交皇帝身边的宦官。也有可能在结交这个叫冯保的宦官时,这张居正还不是首辅,地位没有如此尊崇,但他当时应当已经入仕为官,甚至“入阁”——成了那一堆宰相里的其中一个,官位想必不低。

即便如此,他也需要一个宦官的支持。

看来宦官到了那万历朝,已经成了一大势力!朱元璋脸越想越黑,又想到仙迹说朱棣喜欢太监,这下就像顺藤摸瓜找到了罪魁祸首似的,就要对朱棣大骂。

朱棣早已对自家老爹的面色磨练出来了,见老爹神色越来越沉、越来越冷,就知道自己恐怕要大难临头,于是连忙又缩到朱标身后,还求助似的戳了戳大哥的后腰。

朱标只好率先开口,认真地说出了自己也沉思了一会儿的想法:“爹,你听后人所言,这阉党虽可恶,却像是专为了克制文官才助长起来似的,想必真正祸乱朝纲的,却不一定仅仅是阉党而已。那些太监依附皇帝,自然是为皇帝做事,专权擅政也是为了皇帝,这才称得上一声:‘忠心耿耿’,但皇帝为什么要扶持宦官?”

虽不知后来的大明发生了什么,但朱标分析的这个问题便直刺大明官僚弊端的核心了。

没错,被转移了注意力的朱元璋冷冷地想着,只有皇帝受到外朝文官党派的威胁,才会将自己的权利赋予一部分给亲近的家奴,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唯有如此,那些鳖孙才敢几十年不上朝,任由宦官与文官斗争,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躲在大哥身后的朱棣却心虚地想着——这些“祸乱朝纲”的太监不会是他提拔起来的吧?爹勤勉如此,连宰相都不要了,日日处理国事到深夜,要他自个日日跟蹲大狱似的坐在那儿批奏折,这不是要人命么?爹不许太监识字读书,不许超过四品,但叫人做点杂事总行吧?朱棣觉着如果自己日后当了皇帝,恐怕真的会用太监。

他总不能日日关在皇宫大内,不出去打仗了吧?朱棣撇撇嘴,鞑子还没除尽呢,他总归还是要出去杀杀他们的威风的。

但这话他可不敢说,不然他的屁股可不保。

林菱不知道各朝各代又掀起了一阵限制宦官、加强皇权、分化文武官员权利的改革,她和两个爷爷美美喝完下午茶,又看了一顿好玩的“沉浸式明朝主题节目”,愉快地拿着进来喝茶前,买的故宫文创的盖章本,去打卡各宫盖章的地方了。

不然等会六宫就要落钥,她们不抓紧一些,就要被请出神武门了,果然半天想要逛完故宫,那是不可能的,就算走了几万步,还是有没看完的地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