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280节(1 / 6)

加入书签

“另外双管的也正在抓紧时间,应该在年底就会拿出成品。至于四联装的,现在看起来很吃力。主要是联动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而且在目前牵引卡车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熊大缜不敢轻易下结论是采取汽车牵引,还是采取畜力牵引。”

“至于你说的那种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已经完成测试,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投入生产。新式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也已经完成了试生产,马上就可以进行生产。而五十七毫米高炮、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则在抓紧时间进行试制。”

“新式的自动步枪,则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测试。老杨,步枪这东西可不是火炮。需要进行各种条件之下的测试。目前虽然已经完成泥水和风沙试验,但是严寒测试需要等到今年冬天。”

“至于其他方面,熊大缜已经带着军工部的人完成了日式一零五加农炮、九五式野炮、斯柯达七十五毫米山炮以及奥式一百毫米榴弹炮的逆向测绘。至于投产,还需要等一段时间。主要是对钢材还需要一定的分析。”

“老杨,军工发展不是一触而就的事情。我也着急,但是我们必须要一点点的来。就算有原始的资料,但是我们的生产工艺和原材料上,始终还有一定的欠缺。这些对我们军工来说,还很陌生的武器,还需要时间去一点点的完善。在这种事情上,我们不能揠苗助长。”

真正的基础

说到这里,李延平不禁有些感慨:“我们可用的人手实在太少了。加上中央调拨过来的军工专家,也不过四十多人。中央转调过来的,百余名前来东北参军抗日的大学生。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经验又欠缺。”

“虽然有几种武器,已经足足搞了大半年,你还拿出了图纸,但是试制工作依旧不顺利。简单一些的武器和枪支试制的比较顺利。但是复杂一些的武器,如五十七毫米高炮,却是非常的困难。”

“军工部按照你拿出的设计图纸,已经研究了半年多了,却始终拿不出成品来,只弄出一个半成品来。而且受限于原材料的缺乏,对火炮的试制也有些过于谨慎了。我们从江北进口的炮管钢,数量还是太少了。”

“另外,熊大缜这两天找我,说这种你设计的五十七毫米高炮的自动测量具,我们生产不出来。另外,那种二十三毫米高炮,也只试制出来了单装的。双联型号太复杂,我们制造出来的成品,联动装置超重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无论是从生产设备上来说,还是技术支持。这种复杂的双联装高射炮,至少目前我们还无力生产。而且这种高射炮与十四毫米高射机枪遭遇到一样的困难,就是联动机构太复杂了。以我们目前的技术能力实在有限。”

“我们在占领了日军设置在哈尔滨大量与军工产业有关的工厂后,机器设备和工人的问题,得到了一部分相当大的缓解。但是主要的设计者与技术人员都是日本人。并未能改变我们技术人才奇缺的局面。”

“老杨,你设计的这些武器虽然已经提供了图纸,但是图纸还很不完善。也就是说,你提供的图纸上只有基础设计,至于其他的还要我们自己去摸索。老杨,武器装备研制是需要大量人才的。不是凭借一两张图纸,就能制造出来的。”

对于李延平关于军工部目前对于几种自己设计的先进武器试制,除了少量简单的武器之外,其余的全部遇到瓶颈的问题。杨震微微点了点头道:“告诉熊大缜,除了五十七毫米无后坐力炮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枪之外,其余的我可以再给他半年的时间。”

“但半年之后,我要看到成果。尤其是五十七毫米以及二十三毫米这两款高射炮,就算他熊大缜将命给我搭上,也要搞出来。至于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暂时可以先放一放。按照目前日军的战车配置,五十七毫米的暂时够用了。”

“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的试制,可以暂时先向后放放。集中精力,给我搞出这两种高射炮来。自动测量仪生产不出来,就用手工的。但是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联动装置一定要解决。有了这种高炮,我们可以大大的提高战场上的防空火力密度。”

说到这里,杨震看着李延平道:“政委,时不我待啊。就算苏联那几百门三七高炮和八五高炮到位。但随着我们的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需要防护的目标也就越来越多。那些高射炮,在航空兵还很薄弱的情况之下,我们的这么一点高射炮,根本就不够使用。”

“而且我担心在哈尔滨丢掉之后,日军为了摧毁我们的作战决心,会集中优势航空兵力对根据地内的几个大城市进行轰炸,就像他们对待重庆那样。而航空兵力在明年苏联的那几百架高空性能优异的米格三战斗机抵达之前,我们的防空兵力太薄弱了。”

“而且我们目前有限的航空兵还要参与对战区制空权的争夺。平时还好一些,但在战时,根本无暇分身保护后方的工业基地。而且世界各国防空作战,一向是空地结合。只有战斗机,没有地面高炮,我们的防空手段相当于少了半个胳膊。”

“在目前我们实力有限的情况之下,现在只能以地面防空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