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281节(2 / 6)

加入书签

震并不是很满意。而八十五毫米高炮,虽然炮弹的威力巨大,而且性能也算可以。但是却有些过于笨重,相对野战来说,更适合要地防空。

在防空压力极大,而战斗机数量又有限的情况之下,杨震只能想办法搞出几种自己熟悉的高射武器,至少缓解苏联要到明年上半年才会交付的战斗机抵达之前的空防空缺。尤其是大射程,口径相对较大的野战高射炮。

杨震很清楚,日军为了削弱自己的作战能力。势必会调集大量的航空兵,对自己的军工生产基地进行狂轰滥炸。甚至会对哈尔滨、佳木斯以及齐齐哈尔这样的城市进行轰炸。杨震并不希望被自己解放的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以及佳木斯遭受到关内重庆的同样经历。

他交给熊大缜的这些武器装备,基本上都是苏联在后世五六十年代的技术,以及产品。少部分是后世解放军在七八十年代设计的武器,或是在仿制的苏式武器的基础上改进的。至于美军的那些大量使用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武器,他是一样没有选择。

在杨震看来,这些专门为方便大规模制造而设计苏制武器。性能优良、结构简单,而且生产方便,最关键的是威力并不小。而且苏制武器的工艺性和生产性,是带有一定的传承性的。他新一代武器生产,是专门针对上一代武器不足而设计的。而新工艺和新技术,使用的较少。

杨震这么做,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这些苏制武器简直太熟悉了。后世的时候,接触的也最多。首先后世中国军队的陆军武器,不能说百分之百,但至少百分之九十,都是仿制的苏制产品。剩余的除了少部分自行设计的之外,也是脱胎于苏制武器。

后世中国除了东南沿海方面之外,东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仑河口,所有的陆地邻国,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苏制装备,以及中国仿制的苏式武器。即便南亚那个一向以中国为对手的邻国,在陆军装备中也有大量的苏制武器。其陆军虽然装备了大量自行生产的步枪,但苏制ak步枪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

而在杨震多次执行过秘密作战任务的西亚那个战乱频发的国度里,无论哪一方的势力除了少量英国殖民时候遗留的英制七七口径恩菲尔德步枪之外。其余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苏式武器。

这些武装派系从苏制火箭炮、t五十五坦克、米八、米十七直升机,到老古董一样的莫辛纳干步枪、波波沙冲锋枪。仅仅轻武器,就包括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生产的ak四十七步枪。

皮实抗造,构造简单的苏制武器,对于这个文盲还占据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军工生产能力的国家来说,要远比其他国家更适应这个自然条件并不是很好的国家。至少皮实的苏制ak步枪,不用像娇贵的美制步枪那样,在那个风沙极大的国度里,动不动就卡壳。

当兵多年的杨震,对于这些苏制武器接触的相当的多,也相当熟悉。只要结构不是太复杂或是自己接触过的苏制武器,他基本都研究过。很多武器,他当场就能复制出这种武器的结构图来。

杨震选择苏联五六十年代的武器,即便最晚的二十三毫米高炮,也不过是六十年代的产品作为自己下一代标准装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联在设计武器的时候,讲究更多的是逐步升级换代,以及结构简便在战时可以快速的大量生产。

也就是说多采取新设计和改进制造技术,但是在原材料和加工工艺的方面,还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采取的新工艺和新材料比较少一些。杨震交给熊大缜的这些武器图纸,基本上都可以使用现有的技术生产,原材料上也基本可以解决。

而这些武器虽说在后世早已经落后,并被淘汰。但这些集合了苏军在二战中获得的巨大经验研制出的武器,性能在现在还远远的高于眼下世界上大部分使用的同类武器。而自己拿出的这些武器设计图纸,大部分还都是后世中国按照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所获得的经验,在苏军同类装备中改进的。性能自然应该更好。

只是杨震现在无法大规模的生产将这些武器自动化所需的必要机电设备,以及缺乏雷达等一些必要的装备。就算造出来,这些武器的性能也达不到后世中国的改进。杨震估计,最多比苏军第一代产品强一点。但有总比没有强。

尤其是五十七毫米高炮,这种性能优异的中口径高炮,即便在后世已经服役半个多世纪,但解放军还在使用。虽然经过多次的改进,但其基本的设计还是脱胎于苏军原产品。这也足以说明这种高炮的性能极为优异。其重量与性能完全能够满足自己面前所需。

而且随着大量美国卡车的到来,部队的机动性将会有一个大规模的提高,对于这些高炮的牵引也不成问题。按照杨震的计划,这种五七高炮与苏制三七高炮,是准备装备纵队所属高炮团的。以及与八十五毫米高炮搭配,担任要地防空任务的。

为了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接到军区情报部转来的,日军正在从国内以及关内战场上抽调新的航空兵补充关东军。甚至为了弥补飞机产量上的不足,还抽调了部分的海军航空队临时增援关东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