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第116节(1 / 3)

加入书签

也是凤笙考虑得周全,说是魏王奉旨赈灾,实际上不可能是他一个人去,朝廷肯定是会给他派帮手。

且不提这些人能不能放心用,若是人不顺手,会耽误很多事。一旦到了山西,就是在跟老天夺命,自然轻忽不得,所以这次凤笙也是费了大力气。

不过她这些力气也不是白费的,事实上去了山西以后,这些人确实为魏王办了很多事,说是立下大功也不为过,当然这是后话。

时间赶得紧,待一切准备妥当后,魏王就告别了妻儿,匆匆带着人出京了。

一路行来, 沿路可谓是触目惊心。

出了京城繁华之地, 才发现如今的灾情有多么严重。

河渠干涸, 土地干裂,越往西走情况越是严重,等进了山西, 偶经农田, 就见农田里的作物都是稀稀拉拉的, 山西以种高粱小麦为主,那穗子又干又瘪, 哪怕是魏王这种不擅农事的, 也知道这样的作物割下来打不了多少粮食。

即使如此, 很多农户也在抢收着,很多人都是边收粮食边嚎哭着, 更甚者有灾情严重的地方, 那作物等不到收割,就被饥民拔下来填进肚子用以充饥,只留下光秃秃的杆子竖在那里。

可以想见也留不下多久,因为他们看见有饥民为了几根高粱秆就大打出手。

这情形看得一行人心中酸涩不已, 等晚上就地扎营造饭之时, 魏王下命饭食减半。

皇帝也不饿差兵, 所以这趟他们出京随行带了不少粮食,再加上沿途经过的州县, 当地县官哪怕是饿着自己, 也会紧着钦差吃饱喝足, 所以是不缺饭食的。

收到命令后,奉命保护钦差的兵卒们并无抱怨,魏王这次带来的私人随扈中,也无人多置一词,倒是省却了不少麻烦。

不过就此事,随行中一位叫舒永泰的人,向魏王谏言了不少处事方针。当时魏王听后,虽未曾遭遇过那般情形,但事态不明谨慎为上,遂吩咐了下去。

事实证明舒永泰的建议很有道理,因为又往西走了一日,便有大量饥民前来拦车。

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这些饥民竟知晓这一行是赈灾的钦差,便拦着路不让人走,连声哭求说既是钦差,肯定有粮食,求着钦差施舍些粮食救命。

这些个饥民个个饿得黄皮寡瘦,似乎风一吹就要倒,对比这些从京城来的人,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般惨状,这般鲜明的对比,于是许多人都心软了。

这趟魏王出京,建平帝除了命工部侍郎阮成友为副钦差,辅佐魏王处理赈灾事宜,还从京大营及锦衣卫中各抽百人,由两位百户带领,随行保护钦差的安全。

两个百户一个姓王,一个姓张,王百户是京大营的,生得魁梧壮实,典型绿营出身的做派,豪爽大方。而张百户是个白面中年男人,打扮得不像锦衣卫,倒像个文士,不过只看他皮笑肉不笑的脸,和那阴测测的眼神,就知此人极不好惹。

不过也没人敢惹锦衣卫的人,都知道这群爷是阎王现世,开罪不得。

此时,王百户就和张百户吵上了。

王百户见饥民可怜,心想他们这些军汉即使几天不吃也不会饿死,再说也不是不吃,就是省着吃,把多余的粮食施给百姓,等到下一个州县,就有粮食补足。谁知此事遭到了张百户的阻拦,王百户骂张百户没有人性,张百户阴着脸也不反驳,就说是钦差发下的命令。

两人吵到魏王面前。

事实上话确实是魏王发下的,与舒永泰的谏言有关。

舒永泰的谏言之一,就是路遇灾民不得随意施粮。

“王百户大抵是没有遇过这种情形,我等有要务在身,本就在行程上耽误不得。这些饥民们彼此都通着信,您施了这些人,走不出多远便会有下一场到来,不把咱们的粮食挤干净,这些人恐怕不会罢休。且一旦粮食消耗殆尽,必然有些人没拿到,就怕引起冲突激起小股民变。”

舒永泰年逾四十,生得瘦长身材,留着一把山羊胡,满身书卷气。若不明言他是师爷出身,恐怕所有人都不会将他与素有奸猾、精明的师爷联想到一起。

也是师爷中少不了害群之马,作为师爷,素来与主家关系亲近,主家为恶,这师爷少不了会助纣为虐,他们自诩上可通天下可通地,把持衙门,久而久之养得满身骄纵气,更是眼中无人,为师爷这一体系招来不少骂名。

王百户听了舒永泰的话,有点不服气。

“怎么说得好像你见过似的!”

舒永泰哂然一笑:“老夫确实见过不少,王百户只管听着就是,若不是钦差大人心中自有衡量,也不会听信老夫之言。”

见提到魏王,王百户顿时不说话。

而从始至终,魏王在一旁都没有说什么,这时轮到他说话了,他也没有多说,只说按照舒永泰的话行事,尽快赶到太原府才是。

命令发下后,王张两位百户便下去办了。

一时之间,队伍前面是哭嚎震天,甚至还有人原地打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