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xqshuwu.com

第421节(2 / 2)

加入书签

也都去做准备了。

任何的研究都是从论证开始的,尤其前沿科技的设计问题,就肯定要反复的论证。

在确定了所有设计后,才会去投入制造试验品,随后不断的调试、修正问题,慢慢的去完善。

好多科技应用领域的研发过程都是如此。

王浩的做法并没有什么新奇性,倒是让好多人稍稍有些失望。

虽然王浩说并不是和潘东团队进行竞争,但连潘东团队都竞争不过,再说什么研发ss电池,简直就是可笑了。

潘东团队早就制造出了试验品,并且一直在不断的调试、改进。

他们的进度最少落后一年。

一年啊……

怎么追上?

王浩没有理会其他人的想法,他们只需要正常去做就可以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ss研究组就一直在做设计论证,包括整体设计的论证,各个部分设计的认证,还有一些关键技术的论证。

在不断做论证的过程中,王浩敲定了一些方案,一张张的设计图也确定下来。

研究团队的好多人都发现,王浩几乎就是一个‘独-裁者’,论证的时候,还会和其他人正常讨论,说话的口气也很和善。

但是到了敲定设计的时候,他几乎从来‘不听劝’,一下子就决定下来。

这也让一些人诟病,有些部分的设计,他们持有其他看法,发表意见也没有用,最终确定的设计方案,总是以王浩的决策为准。

刘明坤就是感到郁闷的人之一,甚至说是‘最郁闷’的一个。

他是科学院电工所的研究员,来到新的研究组也担任副主任,对ss技术也很了解,总该有一定的话语权。

但是……

从论证最开始,一直到现在,所有方案的确定都是以王浩为准。

他最开始还提提自己的想法,后来就干脆和其他人一样,就充当一个‘思考的人’,决策还是让王浩来做吧。

研究组私下里说起工作的时候,刘明坤也忍不住对其他人抱怨几句,“这样一口气敲定的方案,真的能行吗?”

“速度快是快,马上就要完成了,但是速度也太快了。像是昨天敲定的线圈环绕方式,换做是电工所,估计要论证很久,还会做样品进行实验……”

“王院士,理论水平是很高,就是太固执了,一点都不听劝……”

“也正常,三十岁、院士、国际第一啊。换做是我,我也固执……”

“换你?赶紧睡觉去吧!”

“唉~~~”

研究完成了?可是,才刚三个月啊!

前期论证总计花费了一个月时间。

所有的设计方案都是王浩一手敲定下来的,有一些小的细节性的设计问题,王浩也会仔细的看设计,随后确定制造方案。

研究组里的一些人,对于设计敲定的过程,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正常来说,项目组负责人不会关心到细节化的设计,比如制冷系统的部分,制冷管道的排列有好多种方式,一般都是专门负责的小组完成的。

如果后续实验出问题,肯定是负责制冷系统的小组,去研究解决方案。

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是把握整体,而不是细节到每一步工作。

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王浩的工作,都可以用‘事必躬亲’来形容。

在研究组很多人眼里,王浩的‘事必躬亲’,可不像是诸葛孔明那样,他似乎不会去‘认真’处理每一件事。

在一些细节的设计问题上,他只是看了几个设计,要么直接选择一个,要么进行了改动,然后就敲定下来。

这也导致研究组有好多人并不信任王浩。

因为他们不知道王浩为什么会选择那样的方案,王浩也没有具体给出解释。

实际上,王浩当然知道方案选择的原因,但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他也没有时间去耐心的解释。

现在重要的是完成设计,就只是敲定方案,就用了一个月时间,可想而知,研究具体有多么复杂。

科技应用并不像是理论,他只需要闷头做研究就可以了。

现在设计出最终方案并不是成果,他们需要根据设计方案在制造出对应的装置,还要不断的测试、调整、完善。

可以说,设计方案出台,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王浩唯一的感觉就是非常的耗费时间,他习惯于高效的工作,甚至希望马上就制造出设备。

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